《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发布,其中对于《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重要内容作了进一步明确。
《规划》提出,湖北自贸区要立足湖北实际、凸显湖北特色,积极开展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的创新驱动探索,以高端产业和高端生产要素集聚为目的的产业转型升级探索。
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吴永保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湖北省自贸区需要注重将本地区的研发基础和优势产业相结合,并发挥科技优势,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非简单承接其他地方的产业转移。
重点探索科技创新
作为第三批自贸区之一,湖北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19.96平方公里,涵盖武汉、宜昌、襄阳三个片区。
根据《规划》,湖北自贸区的建设目标是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完成总体方案170项改革试验任务,形成若干条制度创新成果,力争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创业活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园区,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其中的要点之一,是针对湖北自贸区内科创企业密集的特点,就“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金融创新”方面进行探索。
吴永保称,与其他自贸区不同,湖北自贸区尤其是武汉片区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校、科研企业密集,具备很强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实力。如何在自贸区内进一步发挥这一特长,是未来需要研究的课题。
在2017年12月底举行的湖北自贸区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胡中海称,目前湖北自贸区的突出表现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创新进一步拓宽”。
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目前湖北自贸区正在试行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混合所有制,允许研发团队与本单位联合申报专利共同权利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奖励管理制度,允许高校、科研机构正职领导获得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奖励。
在科技金融方面,湖北自贸区正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其中包括大力推广仓单、订单、产业链金融以及股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同时,拓宽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型企业发行“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和“双创”公司债,通过投债联动模式精准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等。
对于上述两方面,《规划》作了进一步细化的安排。未来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金融股权融资、科技金融债券融资、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科技保险、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不能把国家对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这一要求,简单复制到自贸区。”吴永保强调,发挥优势领域的自主创新是关键。
推动多式联运建设
湖北自贸区探索的内容之一,是促进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寻求更大突破。
其中的要点之一是利用湖北省在长江经济带上的交通航运优势,建立分层级的多式联运网络,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多式联运服务。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林仲洪曾表示,尽管武汉航空、水运、铁路和公路均已成熟发展,但尚未统一成网。应加快重要节点建设,将航空、水运、铁路和公路有机衔接起来,构建多式联运系统。
在2018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重强调了武汉的“通道建设”问题。2018年武汉将拓展国际大通道,加快推进国际陆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家多式联运枢纽和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其中包括优化提升中欧(武汉)班列运营能力,扩大班列辐射范围。加快建设航运产业总部区,完善近洋航线网络,申报国家汽车整车进口水运口岸,建成武汉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等。
《规划》进一步细化了工作重点,提出湖北自贸区要建立分层级的多式联运网络,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多式联运服务,丰富市场服务品类,建立规则、标准和信息化体系。尤其要推进通关监管制度创新,要适应江海联运和陆路运输模式的通关措施,试行“先放行,后改单”、“船边直接验放”、“中欧班列运单归并、简化申报”等监管创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