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硬件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将加速申城内涝治理

在中国,62%城市正遭受内涝的侵害。据世界气象组织2017年的一项报告显示,近30年(至2012年),亚洲发生的10大气候和水灾导致了超过2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其中七起发生在中国,总计达到上述损失的三分之二。高昂损失的背后暴露了中国每一座城市亟待解决的水资源挑战。

对此,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力号召推行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建设理念 - “海绵城市”的建设。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上海市规划到2020年海绵城市建成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并新建地下深隧及污水管网2020千米。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上海面临着地下水位高、土地利用率高、不透水面积比例高和土壤渗透性低等特点,严重威胁了上海的水生态环境,而硬件系统的改造是申城治理内涝的最大难点之一。

嘉松中路沪宁下立交一直是雨季路面积水的“重灾区”。该路段北起新开河,南至纪鹤公路的嘉松中路路段,总长926.3m,在恶劣天气下该路段出现过近50厘米的积水。面对这一老大难问题,丹麦水泵及水处理技术公司格兰富全力克服下立交周边地区建设用地紧张、交通繁忙难以封闭施工等难点,历时仅3个月于2017年7月建成了一座多井筒一体化预制泵站。

该泵站为智能一体化泵站,在确保满足该路段排水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全程“无人化”和“智能化”管理,通过系统自动化感应水位的高低进行排水设备的启停,后台工作人员仅需远程监控。此外,由于泵站完全隐藏在周围绿化环境中,不仅降低占地面积,也通过有序排水解决了下立交道路排水的难题。今年8月,上海在一个月内经历了三场台风洗礼,造成全市普降大到暴雨,打破建国以来的纪录,但该路段却没有再次发生积水现象。